2024年6月19日,IPWatchdog发布分析文章,讨论了2024年人工智能(AI)在知识产权法方面的新进展,以及未来需要关注的内容。
1.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版权挑战
人工智能在版权领域涉及的两个关键问题是:
(1)AI生成的内容是否受版权保护;
(2)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训练AI是否侵犯了所有者的版权。
对于第一个问题,美国版权局采取强硬立场,认为生成式AI生成的内容不受版权保护,因为它不是人类作者的作品;而包含生成式AI生成材料的作品在“充分的人类创作”的情况下,可以申请版权。此外,美国版权局还确认,AI可以作为作者创作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工具,用于“作者创造其作品或改写、转换或改编其表达”。该指南引发了一些重大问题的探讨,即如何界定“充分的人类创作”。
关于第二个问题,这是2024年版权法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还会继续存在。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学习”无数用于训练它的创意作品来创作,由此引发了一些法律诉讼。例如: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材料来训练AI是否构成侵权,还是属于合理使用?生成式AI的输出是否属于衍生作品?目前相关诉讼开始解决这些问题,例如,2023年12月27日,纽约时报公司在纽约南区法院对OpenAI提起了版权侵权诉讼,称OpenAI使用了《纽约时报》发表的数百万篇文章来训练其生成式AI算法ChatGPT。《纽约时报》认为,当OpenAI使用这些材料来训练ChatGPT算法时,侵犯了其版权,此外,《纽约时报》还声称ChatGPT的输出是衍生作品,因为生成式AI的核心是使用现有内容训练算法,然后基于算法从现有内容中学到的模式输出新内容。OpenAI对《纽约时报》的指控提出异议,并于2024年2月提出驳回请求,而《纽约时报》随后申请修改诉状,目前该案件仍在审理中。2024年4月,一群视觉艺术家在加州北区法院对谷歌及其母公司Alphabet提起诉讼,指控其在训练AI驱动的图像生成器Imagen时未经授权使用了受版权保护的图像。另一个案件是汤森路透公司在特拉华州地区起诉ROSS非法复制了其法律研究平台Westlaw的内容,用于训练其AI平台。
2. 创新许可
生成式人工智能创造作品的能力给创意产业带来了新的竞争威胁。AI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是利用(甚至改进)某人的声音、图像、写作风格及其他独特的属性和技能来创作作品。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是James Earl Jones通过将声音使用权许可给AI来为《星球大战》中的角色创作新的对白。但目前并非所有的AI都是在得到许可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在业界引发出关于个人独特属性的法律保护范围的质疑。对于此类AI使用,人们关心的是创作者如何防范这种情况。去年年底,美国作家协会和美国演员工会的成员走上街头反对在创意领域中使用生成式AI,年底达成了一项协议,为艺术家会员提供了各种针对AI使用的保护,通过集体谈判,个人当事方可以利用协议保护自己。当然,通过此类生成式AI的使用,创作者无需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获得相应的报酬,美国演员工会在2024年1月宣布与AI语音技术公司 Replica Studios 达成协议,根据该协议,Replica Studios和配音演员合作,在视频游戏开发和其他互动媒体项目中使用AI生成的声音。鉴于这一问题的相对较为新颖,未来相关的法律问题肯定会随之而来。
3. AI专利趋势
知识产权法几乎每个方面都会受到AI的影响,专利法也不例外。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已经开始考虑这些问题,并发布了一些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指南。
2024年2月13日,USPTO发布了《人工智能辅助发明的发明人指南》(Inventorship Guidance for AI-Assisted Inventions),确认生成式AI不能成为发明人或被列为共同发明人。同时,该指南也指出,AI辅助发明并非一律不可申请专利,在确定可专利性时,重点将放在人类发明人是否对发明做出了“显著”贡献,一般来说,专利法要求将对专利权利要求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列为发明人,根据这一规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工智能似乎必须被列为发明人——这将破坏专利的专利性,因为AI不能成为发明人——该指南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即专利法只要求“列出发明或发现所主张发明的自然人”,因此,“不能将用于创造某项发明的AI系统列为共同发明人,并不会因为发明人身份不当而无法获得专利。”
需要指出的是,USPTO的指导意见并不构成实质性规则制定,也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与AI辅助内容的版权问题一样,什么算作“显著”贡献的界限仍有待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