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还能活在电脑里?杭州宇树的“数字永生”专利让科幻走进现实

2025年03月03日

人类自有意识以来,对永生的渴望从未停息。从古埃及的木乃伊到现代的冷冻技术,人们一直在探索延长生命的可能性。在科幻影片中,人们通过AI技术与已故亲人“对话”。通过收集逝者生前的照片、语音、社交媒体等数字痕迹,生成逝者的数字化身与生者交流。如今,这样的场景不再只属于影视想象。


前不久杭州宇树科技公司就公布了一项名为“数字永生”的专利构想,尝试让人在离世后通过AI “活”下去。这项专利的公开号为CN116796788A,题目为“数字永生方法、系统、设备、存储介质和智能身外化身”。



简单来说,“数字永生”就是利用人工智能从海量数据中复刻一个人的数字分身。这项技术就是在真人之外还能创造一个数字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以拥有你的身体和思想,即使在真人去世之后,机器人还能带着你的思想永生下去。根据专利的内容,在通过采集一个人生前的各种"存在痕迹信息",经过深度学习模型处理,创造出能够模拟这个人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情感表达的数字化身。


这不是简单的录像回放,而是能够像那个人一样思考、表达和互动的智能系统。它能在新环境中做出符合原人性格特点的反应,仿佛那个人从未离开。


通过AI辅助创新系统Maxipat解读和AI对话功能可以看出这项专利的主要内容:

        Maxipat辅助创新和知识产权 AI智能体


通过Maxipat 分析解读,杭州宇树的技术的实现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需要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一个人一生留下的“数据足迹”。所谓存在痕迹,指的是人在世时各种可被记录的信息,包括日常行为习惯、语言对话、书信日记、社交媒体发言,乃至心理状态变化等细节。杭州宇树的专利设想中,系统将持续获取某人类的存在痕迹信息。这可以借助众多数据源完成:例如,穿戴式设备和传感器实时记录生理指标反映情绪状态;智能手机、摄像头和麦克风捕捉日常活动轨迹、语音交流内容;笔记应用和云端相册保存个人的文字与影像记录;甚至社交平台上的互动也作为性格与思想的写照。长期、大量地积累自身的私人数据,构建属于自己的庞大数据库。基于这一数据库,未来接入AI后便有了原料,可以去“复现”你的思想和记忆。可见,全面的数据收集是数字永生的地基,数据越丰富细致,数字化重建的人格就越栩栩如生。


第二步:身外化身模型与深度学习仿真。有了海量的个人数据,接下来就要让AI学会“扮演”这个人。杭州宇树的方案提出利用预先构建的“身外化身”模型对存在痕迹信息进行处理,完成这些痕迹的数字仿真。通俗来说,就是先构建一个数字世界里的“你”的模型,然后把收集到的关于你的所有资料输入进去,经过训练使其行为模式与原主人相契合。这里面离不开深度学习技术的支撑。


第三步:数字分身呈现。可以通过屏幕显示虚拟形象,也可以通过类人机器人实体呈现,这个数字分身不仅能模拟原人的思维和语言,还能通过机械或电子设备模拟其身体动作和表情。通过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杭州宇树专利中提到利用预先构建的“身外化身”模型对上述痕迹信息进行处理。通俗地说,就是先构建一个智能“数字化身”AI模型,再把逝者的海量个人数据输入其中,令AI不断学习这个人的言行特征。深度神经网络会寻找数据中的规律:比如此人说话用词习惯、措辞语气,对不同话题的见解态度等等。一旦训练完成,这个模型就能模仿出逝者的言谈举止,与人互动时展现出高度相似的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理念在科技巨头那里也有所体现。微软此前就提出过利用个人的图像、语音、社交帖子甚至书信,来打造特定人物聊天机器人的专利设想。这样的AI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文本或语音与人对答如流,模拟真人对话效果。不仅语言,对一个人的外貌和声音,AI同样能够逼真还原。现实中已有团队利用深度学习的语音克隆和人像合成技术,让逝者仅凭几秒视频和音频素材就复活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声音。也就是说,给AI几段亲人生前的视频录音,它就能生成一个会说话、有相同嗓音和长相的“数字亲人”。当这一切技术要素融合在一起,我们眼前就出现了一个数字分身:它拥有逝者的面孔声线,储存着逝者生前的记忆片段和表达风格,能够在虚拟空间里以假乱真地“活着”。


想象这样一种场景:亲人离世后若干年,打开家中的平板电脑/手机,一位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屏幕上,微笑着用熟悉的声音问候。这并非灵异事件,而是逝者的AI数字孪生体在和你互动。通过专利中所述的深度学习训练,这个数字化身记得逝者生前的种种:他会讲出曾经与你们分享过的笑话,谈论共同的回忆,甚至还能给出类似往日的忠告。当你问“你的拿手菜该怎么做”时,AI版的亲人会按照他生前的方式一步步指导;在你生日时,数字化身的亲人会发来语音祝福,声音一如往昔温暖。科技以一种数字方式延续了情感连接。


这样的数字分身可以以哪些形式存在呢?从专利中显示,目前主要载体是手机、电脑等屏幕上的虚拟形象和聊天程序,例如通过APP以文字/语音同用户交流,或在视频电话中出现一个AI合成的面孔与您对话。此外,技术的发展还可能让数字化身进入更加立体的载体。例如,利用全息投影投射出逝者的3D形象,与家人面对面交谈;最终的形态会是将数字人格植入仿真机器人中,由机器人来表现逝者的神态举止。这也是宇树的特长。


“数字永生”技术令人神往,但随之而来的社会与伦理问题也引人深思。首先,人们如何区分真人与数字化身?当AI生成的声音、图像足以以假乱真,我们是否会遇到这样的困境:接到一通电话或视频时,一时间难以判断对方是真实的好友,还是其AI分身?身份识别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而且难度更大。


假如AI机器人站在你面前,已经做到正常人的眼睛无法辩解真假的程度,社会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数字分身还是本人吗? 当一个AI完美模仿了你的言行举止,ta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视为?这涉及对自我意识的哲学定义。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数字化身足够智能,能自主与他人建立新的记忆,那么它和原本的我们还是不是同一个人格?抑或只是一段数据程序在扮演我们的角色?这些问题目前没有答案,但数字永生的出现无疑在冲击传统的人生观。与此同时,尊重逝者本人意愿也很重要,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以数字形态被留住。未经同意就让他人永生,无论出于善意还是私念,都可能引发伦理争议。比如,有人如果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将影视明星或前任恋人创建AI副本,就涉及对其肖像权和隐私的侵犯。因此,社会或许需要为“数字遗产”制定新的规范,明确数字化身的所有权和使用边界,确保此技术被合理地应用。


从技术角度看,“数字永生”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要真正实现科幻作品中那种完整的意识延续仍有许多挑战。但是杭州宇树的这项专利让我们看到了产业化的可能:不依赖生物医学手段,而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个体“永生”。这无疑是令人激动的黑科技前沿,也将给社会伦理带来新的课题。或许再过若干年,给自己准备一个AI分身就像现在为自己买寿险一样平常;逝者的数字头像出现在家庭聚会的视频屏幕上,也不再让人感到惊奇。届时,人类的情感连接将延伸到肉体生命终结之后,那些我们不舍得忘记的人可以一直以数据的形式陪伴在我们身边。


数字永生究竟会成为造福人类的创新,还是引发新伦理困境的“双刃剑”,取决于我们如何运用和规范它。数字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死观,也让“永生”的话题变得既真实又复杂。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更多的“数字永生”的技术和专利出现。这场关于生命与AI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我们拭目以待它将把人类带向何方。



来源:佑斌公众号

返回
上一篇:通报!联系其他机构的专利驳回客户时,诋毁原专利代理机构声誉;擅自将委托人的专利转包撰写、泄露秘密 下一篇:中国上市公司有效专利排行榜TOP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