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實施成效顯著

2024年01月29日

壹、《規劃》主要指標運行良好,質量導向


《規劃》主要指標運行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規劃》主要指標運行情況


註:帶#的為2019年數據,帶*的為2021年數據,帶★的為2023年6月底數據。

二、知識產權保護全面加強

堅持強化保護,加強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全面提升保護能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壹是知識產權法律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新修改的專利法、著作權法、反壟斷法、科學技術進步法相繼實施。推進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及其實施條例、專利法實施細則、著作權法實施條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國防專利條例等法律法規修改,推進地理標誌立法、民間文藝版權工作。制定出臺《加強新形勢下國防知識產權工作的措施》《軍用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工作暫行辦法》。制定出臺《藥品專利糾紛早期解決機制實施辦法(試行)》。制定出臺適用懲罰性賠償、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若幹問題等司法解釋及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等政策性文件。發布並指導實施《電子商務平臺知識產權保護管理》《商品交易市場知識產權保護規範》國家標準。開展人工智能產出物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研究。積極推進知識產權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探索構建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並在8個地方開展試點工作。探索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規則,在4個省、8個地市開展試點工作。積極推動《專利審查指南》適應性修改,回應創新主體對重點領域和新技術領域的審查需要,並進壹步優化審查流程。推動出臺《商標代理監督管理規定》,從備案入口、執業規範、監管手段、違規處罰等環節提出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制定發布《商標審查審理指南》,首次實現商標業務全流程統壹標準,優化了商標註冊審查工作流程,提升了商標審查審理質量和效率。二是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更加高效。人民法院充分運用證明妨礙、證據保全等制度,合理分配舉證責任,有效降低權利人維權成本,依法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顯著提高侵權成本和代價。以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部門為牽引,4個知識產權法院為示範,27個地方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為重點,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為支撐的專業化審判格局進壹步完善。深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和“三合壹”審判機制改革,有效提升司法效能。深入推進知識產權檢察綜合履職,全國所有省級檢察院均已成立知識產權檢察部門,強化綜合保護。2022 年至2023年6月,共受理審查起訴侵犯知識產權犯罪3.1萬余人,辦理知識產權民事行政訴訟監督案件1800余件。制定出臺《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知識產權檢察工作的意見》和《人民檢察院辦理知識產權案件工作指引》。2022年至2023年6月,全國公安機關共偵破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偽劣商品犯罪案件4.1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7.2萬名。三是知識產權行政保護更加嚴格。“十四五”以來,全國共查辦商標、專利、著作權違法案件10.5萬件,案值金額51億元,查辦各類網絡侵權盜版案件2211件。查扣進出口侵權嫌疑貨物16.2萬批、1.9億件。嚴格對建黨100 周年、建國70周年、北京冬奧會標識等予以特殊標誌、奧林匹克標誌保護,護航黨和國家重大活動。行政保護機制不斷健全,截至2023年6月,全國建設知識產權保護中心62家,投入運行55家。2022年,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提升至81.25分。四是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更加規範。各級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指導建設人民調解、商事調解等各類知識產權糾紛調解組織1700 余家,建設維權援助機構2000 余家,推動545個知識產權糾紛調解組織和3986 名調解員入駐人民法院調解平臺。最高人民法院與國家知識產權局持續深化落實“總對總”在線訴調對接工作機制,指導知識產權糾紛多元調解工作全流程線上辦理,全國30個地區實現知識產權調解組織全覆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分別與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發布關於強化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多部門聯合會簽發布關於加強知識產權鑒定工作銜接的意見。依托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加強知識產權領域誠信體系建設。五是知識產權源頭保護取得實效。專利、商標、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及專用標誌使用核準審查提質增效取得重要成果。2022年,高價值專利審查周期壓減至13個月,發明專利審查周期壓減至16.5個月,發明專利結案準確率提升至93.4%,專利審查質量用戶滿意度指數提升至85.7,商標註冊平均審查周期穩定在4個月,商標註冊實質審查合格率達到97.6%,版權登記數量穩中有增,2022 年作品登記數量為451.7萬件,軟件著作權登記數量為183.5萬件。在全國20個省份開展地理標誌專用標誌使用核準改革試點,用標核準時間最快縮短至7天。

三、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效能持續提升

堅持促進知識產權轉化實施,推動知識產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支撐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壹是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政策更加完備。深化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改革,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工作,分領域選擇40家單位開展為期3年的試點。先後出臺推動高等學校、科研組織、中央企業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的系列政策文件,實施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促進創新主體知識產權創造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升。發布產學研合作協議知識產權條款、專利開放許可使用費估算、專利轉讓許可合同簽訂等系列指引,研究制定專利評估指引,為專利轉化活動提供政策引導和科學指導。二是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渠道更加暢通。完善知識產權運營平臺體系,啟動認定首批交易、金融等功能性平臺,面向重點領域支持建設35個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培育良好服務生態。統籌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保險、證券化等金融服務,大力推廣“信易貸”模式,依托“信用中國”網站,上線“知識產權質押信息平臺”,支持企業上市知識產權服務站建設,為知識產權轉移轉化註入資本力量。多部門共同組織實施1025專項專利導航專項行動。印發《促進國防工業科技成果民用轉化的實施意見》。三是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效益顯著提高。創設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組織開展專項試點,推動1000余家高校、科研單位和大型企業開放2.1萬件專利,精準匹配6.1萬家中小企業。實施專利轉化專項計劃,累計重點支持20個省份。修訂完成《企業知識產權合規管理體系要求》國家標準,印發《關於知識產權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若幹措施的通知》,培育國家知識產權優勢示範企業8千余家,其中中小企業占比超過7成,開展工業企業知識產權運用試點培育工作,累計培育2800 余家試點企業。深化版權示範建設工作,累計培育全國版權示範城市17個,全國版權示範單位304家,全國版權示範園區(基地)85個,推動版權產業高質量發展。評選2022中國版權金獎,激勵版權創新創造。2022年,全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6.7%。四是知識產權助力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更加有力。優化升級局省合作會商工作機制,堅持“壹省壹策建強省”,量身定制壹批強省建設任務,與湖南、山西、吉林、海南、廣東、新疆等6地共同印發強省建設實施方案,支持38個城市、48個區縣、64個園區首批開展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示範創建,築牢強國建設根基。簽署《京津冀營商環境壹體化發展知識產權領域合作框架協議》《長江中遊三省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協作協議》《黃河流域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聯盟協議》等。《2022 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繼續位居全球第二。組織實施地理標誌運用促進工程,開展地理標誌助力鄉村振興行動,重點加強對160個地理標誌運用促進工作的業務指導、項目支持和政策扶持,打造壹批地理標誌品牌優勢項目。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十四五”以來建成核心生產基地和特色品種繁育基地1751個,帶動520萬戶農戶增收約200億元。

四、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可及性和便利度

顯著提升堅持提升社會公眾和創新主體的滿意度、獲得感,促進創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壹是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以省級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為節點,以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國家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為重要網點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截至目前,國家級重要服務網點達到348家。二是知識產權新型基礎設施更加健全。截至2022年底,全國27個省(區、市)及15個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建有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占比達到91%。完成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平臺立項工作,2023年6月,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平臺初步設計方案與投資概算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三是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供給水平顯著提高。通過國務院壹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共享8種知識產權數據和2種電子證照信息,切實提升政務服務效能。開放知識產權基礎數據59種,基本實現專利、商標、地理標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基礎數據“應開放、盡開放”。四是知識產權服務業健康發展。制定印發《關於加快推動知識產權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推動知識產權服務業與區域產業融合發展,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等16個園區(或城區)設立了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認定南京市江寧區等9家知識產權服務出口基地,擴大知識產權服務出口。在四川天府新區等地設立國家版權創新發展基地。完善全國版權展會授權交易體系,舉辦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參與主辦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指導支持地方版權展會工作。印發《專利代理監管工作規程(試行)》,完善“雙隨機、壹公開”檢查清單。截至2023年6月,全國獲得專利代理師資格人數超7萬人,執業專利代理師3.2萬人。五是知識產權創新經驗全國推廣。印發《國務院關於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七批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的通知》,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知識產權糾紛調解優先機制、知識產權類案件“簡案快辦”等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經驗,以及深化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改革、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創新、專利開放許可新模式等知識產權轉化應用方面的經驗,推動各地共享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紅利。

五、知識產權國際合作廣度深度不斷拓展

堅持開放合作,在全球知識產權治理體系中作用更加凸顯,推動全球知識產權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服務開放型經濟發展。壹是參與知識產權全球治理更加主動。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知識產權規則完善,加入《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註冊海牙協定》,批準《馬拉喀什條約》。積極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知識產權章節落實。深入研究《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CPTPP)知識產權章節,為加入該協定做好準備。推動世界貿易組織(WTO)第12屆部長級會議達成新冠疫苗知識產權豁免決定。組織專家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冠肺炎疫苗技術審批工作組,助推我國疫苗列入WHO 緊急使用清單或預認證。積極推動中國—尼加拉瓜、中國—以色列、中國—海合會等自貿協定知識產權章節談判。依托與經貿相關的知識產權工作組會議機制,加強與歐盟、日本、俄羅斯等主要貿易夥伴與經貿相關的雙邊知識產權交流合作。推動落實《中歐地理標誌保護與合作協定》。二是知識產權國際合作更加系統全面。推動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正式生效並已實現244個地理標誌產品互認互保,完成第二批350個產品清單公示。推動《中歐海關知識產權執法行動計劃(2021—2024年)》生效實施。在金磚國家合作主場外交框架下主辦第14次金磚國家知識產權局長會。推動金磚國家經貿部長會議成功發布《知識產權合作指導原則》。主辦中美歐日韓外觀設計五局(ID5)合作和商標五局(TM5)合作年度系列會議,主導形成ID5 和TM5 聯合聲明,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合作舉辦國際版權論壇。三是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更加有力。推進“專利審查高速路”(PPH)試點,使我國創新主體海外知識產權獲權更加便利。2022年,我國申請人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國際專利申請7萬件。每年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合作舉辦國際版權海外風險防控培訓班。加強海外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指南針網”、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網等海外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持續健全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網絡。

六、知識產權人才文化基礎不斷夯實

堅持提升人才綜合素質,厚植文化理念,為事業發展夯實基礎。壹是知識產權人才基礎更加堅實。知識產權專業學位類別納入《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支持同濟大學成功增列全國首個知識產權交叉學科博士學位點。支持10所高校增設知識產權本科專業,認定10所高校的知識產權專業為國家級壹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認定17門知識產權相關課程為國家級壹流課程。2021至2022年,分層分類開展全國知識產權人才專業能力提升培訓174期。二是知識產權文化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強化與中央主流媒體聯絡,與中國日報社、中國科學網等共建知識產權頻道、打造知識產權專刊。連續第15年成功舉辦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全國各地成功開展近10萬場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影響廣泛的宣傳活動,進壹步推動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公平競爭的知識產權文化氛圍。

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繼續推動《規劃》深入實施,全面提高知識產權創造質量、運用效益、保護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更大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以知識產權事業高質量發展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返回
上一篇:壹圖讀懂|2024年全國知識產權局局長會議工作報告 下一篇:國知局:發明專利平均審查周期壓減到15.5個月左右,國內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66.5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