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還能活在電腦裏?杭州宇樹的“數字永生”專利讓科幻走進現實

2025年03月03日
人類自有意識以來,對永生的渴望從未停息。從古埃及的木乃伊到現代的冷凍技術,人們壹直在探索延長生命的可能性。在科幻影片中,人們通過AI技術與已故親人“對話”。通過收集逝者生前的照片、語音、社交媒體等數字痕跡,生成逝者的數字化身與生者交流。如今,這樣的場景不再只屬於影視想象。

前不久杭州宇樹科技公司就公布了壹項名為“數字永生”的專利構想,嘗試讓人在離世後通過AI “活”下去。這項專利的公開號為CN116796788A,題目為“數字永生方法、系統、設備、存儲介質和智能身外化身”。




簡單來說,“數字永生”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從海量數據中復刻壹個人的數字分身。這項技術就是在真人之外還能創造壹個數字的機器人,這個機器人可以擁有妳的身體和思想,即使在真人去世之後,機器人還能帶著妳的思想永生下去。根據專利的內容,在通過采集壹個人生前的各種"存在痕跡信息",經過深度學習模型處理,創造出能夠模擬這個人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和情感表達的數字化身。

這不是簡單的錄像回放,而是能夠像那個人壹樣思考、表達和互動的智能系統。它能在新環境中做出符合原人性格特點的反應,仿佛那個人從未離開。

通過AI輔助創新系統Maxipat解讀和AI對話功能可以看出這項專利的主要內容:


        Maxipat輔助創新和知識產權 AI智能體


通過Maxipat 分析解讀,杭州宇樹的技術的實現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首先需要盡可能全面地收集壹個人壹生留下的“數據足跡”。所謂存在痕跡,指的是人在世時各種可被記錄的信息,包括日常行為習慣、語言對話、書信日記、社交媒體發言,乃至心理狀態變化等細節。杭州宇樹的專利設想中,系統將持續獲取某人類的存在痕跡信息。這可以借助眾多數據源完成:例如,穿戴式設備和傳感器實時記錄生理指標反映情緒狀態;智能手機、攝像頭和麥克風捕捉日常活動軌跡、語音交流內容;筆記應用和雲端相冊保存個人的文字與影像記錄;甚至社交平臺上的互動也作為性格與思想的寫照。長期、大量地積累自身的私人數據,構建屬於自己的龐大數據庫。基於這壹數據庫,未來接入AI後便有了原料,可以去“復現”妳的思想和記憶。可見,全面的數據收集是數字永生的地基,數據越豐富細致,數字化重建的人格就越栩栩如生。

第二步:身外化身模型與深度學習仿真。有了海量的個人數據,接下來就要讓AI學會“扮演”這個人。杭州宇樹的方案提出利用預先構建的“身外化身”模型對存在痕跡信息進行處理,完成這些痕跡的數字仿真。通俗來說,就是先構建壹個數字世界裏的“妳”的模型,然後把收集到的關於妳的所有資料輸入進去,經過訓練使其行為模式與原主人相契合。這裏面離不開深度學習技術的支撐。

第三步:數字分身呈現。可以通過屏幕顯示虛擬形象,也可以通過類人機器人實體呈現,這個數字分身不僅能模擬原人的思維和語言,還能通過機械或電子設備模擬其身體動作和表情。通過人形機器人的技術可以做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杭州宇樹專利中提到利用預先構建的“身外化身”模型對上述痕跡信息進行處理。通俗地說,就是先構建壹個智能“數字化身”AI模型,再把逝者的海量個人數據輸入其中,令AI不斷學習這個人的言行特征。深度神經網絡會尋找數據中的規律:比如此人說話用詞習慣、措辭語氣,對不同話題的見解態度等等。壹旦訓練完成,這個模型就能模仿出逝者的言談舉止,與人互動時展現出高度相似的風格。

值得壹提的是,類似的理念在科技巨頭那裏也有所體現。微軟此前就提出過利用個人的圖像、語音、社交帖子甚至書信,來打造特定人物聊天機器人的專利設想。這樣的AI聊天機器人可以通過文本或語音與人對答如流,模擬真人對話效果。不僅語言,對壹個人的外貌和聲音,AI同樣能夠逼真還原。現實中已有團隊利用深度學習的語音克隆和人像合成技術,讓逝者僅憑幾秒視頻和音頻素材就復活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聲音。也就是說,給AI幾段親人生前的視頻錄音,它就能生成壹個會說話、有相同嗓音和長相的“數字親人”。當這壹切技術要素融合在壹起,我們眼前就出現了壹個數字分身:它擁有逝者的面孔聲線,儲存著逝者生前的記憶片段和表達風格,能夠在虛擬空間裏以假亂真地“活著”。

想象這樣壹種場景:親人離世後若幹年,打開家中的平板電腦鱷手機,壹位熟悉的身影出現在屏幕上,微笑著用熟悉的聲音問候。這並非靈異事件,而是逝者的AI數字孿生體在和妳互動。通過專利中所述的深度學習訓練,這個數字化身記得逝者生前的種種:他會講出曾經與妳們分享過的笑話,談論共同的回憶,甚至還能給出類似往日的忠告。當妳問“妳的拿手菜該怎麽做”時,AI版的親人會按照他生前的方式壹步步指導;在妳生日時,數字化身的親人會發來語音祝福,聲音壹如往昔溫暖。科技以壹種數字方式延續了情感連接。

這樣的數字分身可以以哪些形式存在呢?從專利中顯示,目前主要載體是手機、電腦等屏幕上的虛擬形象和聊天程序,例如通過APP以文字鱷語音同用戶交流,或在視頻電話中出現壹個AI合成的面孔與您對話。此外,技術的發展還可能讓數字化身進入更加立體的載體。例如,利用全息投影投射出逝者的3D形象,與家人“面對面”交談;最終的形態會是將數字人格植入仿真機器人中,由機器人來表現逝者的神態舉止。這也是宇樹的特長。

“數字永生”技術令人神往,但隨之而來的社會與倫理問題也引人深思。首先,人們如何區分真人與數字化身?當AI生成的聲音、圖像足以以假亂真,我們是否會遇到這樣的困境:接到壹通電話或視頻時,壹時間難以判斷對方是真實的好友,還是其AI分身?身份識別將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而且難度更大。

假如AI機器人站在妳面前,已經做到正常人的眼睛無法辯解真假的程度,社會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數字分身還是本人嗎? 當壹個AI完美模仿了妳的言行舉止,ta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視為“妳”?這涉及對“自我”與“意識”的哲學定義。如果有壹天我們的數字化身足夠智能,能自主與他人建立新的記憶,那麽它和原本的我們還是不是同壹個“人格”?抑或只是壹段數據程序在扮演我們的角色?這些問題目前沒有答案,但數字永生的出現無疑在沖擊傳統的人生觀。與此同時,尊重逝者本人意願也很重要,並非所有人都願意以數字形態被“留住”。未經同意就讓他人“永生”,無論出於善意還是私念,都可能引發倫理爭議。比如,有人如果在未獲授權的情況下,將影視明星或前任戀人創建AI副本,就涉及對其肖像權和隱私的侵犯。因此,社會或許需要為“數字遺產”制定新的規範,明確數字化身的所有權和使用邊界,確保此技術被合理地應用。

從技術角度看,“數字永生”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要真正實現科幻作品中那種完整的意識延續仍有許多挑戰。但是杭州宇樹的這項專利讓我們看到了產業化的可能:不依賴生物醫學手段,而是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個體“永生”。這無疑是令人激動的黑科技前沿,也將給社會倫理帶來新的課題。或許再過若幹年,給自己準備壹個AI分身就像現在為自己買壽險壹樣平常;逝者的數字頭像出現在家庭聚會的視頻屏幕上,也不再讓人感到驚奇。屆時,人類的情感連接將延伸到肉體生命終結之後,那些我們不舍得忘記的人可以壹直以數據的形式陪伴在我們身邊。

數字永生究竟會成為造福人類的創新,還是引發新倫理困境的“雙刃劍”,取決於我們如何運用和規範它。數字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我們的生死觀,也讓“永生”的話題變得既真實又復雜。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會更多的“數字永生”的技術和專利出現。這場關於生命與AI的探索才剛剛開始,我們拭目以待它將把人類帶向何方。

來源:佑斌微信公眾號
返回
上一篇:雙雙下降!2025年1月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同比下降13.35%,實用新型同比下降4.84% 下一篇:關於非正常申請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