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碳出行”理念的不断推进,便捷、经济、环保的共享单车便应运而生,正如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共享单车这个新生事物,仿佛一夜之间就热热闹闹地出现在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小绿”、“小橙”、“小黄”、“小蓝”等共享单车不仅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为各座城市增添一份盎然的生机。
共享单车由最初的有桩单车发展至今的无桩单车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如图表1所示。
自2016年开始,共享单车如井喷一般出现在国内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截止目前,已有摩拜、OFO、小蓝、小鸣、优拜、骑呗等几十家互联网共享单车进入市场,如图表2所示,列举出六家互联网共享单车。
凭借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外形时尚等优势,共享单车的用户数量急剧攀升。根据《共享单车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共享单车的用户为245万人,到2016年底已快速增长至近1886万,预计2017年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将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年底将达5000万,同比增长逾160%,如图标3所示。
目前,国内共享单车市场中OFO和摩拜两家企业优势比较明显,据Trustdata发布的《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摩拜单车月活跃用户量达313.5万人,是OFO单车的三倍多,通过该数据可以看出摩拜单车在市场上受欢迎程度要高于OFO单车。2017年3月21日,摩拜单车宣布进入新加坡市场,正式迈出了海外扩张的第一步,这也预示摩拜单车海外布局的开始。基于摩拜公司海外市场的打开,其专利布局是否提前向海外铺开呢?可以从下面的专利分析中找寻答案。
在这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备受关注与青睐,逐渐从幕后被推向台前,作用日益显著。就专利而言,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两年来,已经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近60件,其中还包括1件PCT国际申请。从检索到的专利来看,摩拜公司的PCT专利还未进入具体的国家,或者进入到具体国家的专利还未公开,但是,从摩拜公司已经进行PCT专利布局这一点来看,摩拜公司显然做到“专利先行,市场随后”,这样可以有效保护其产品在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技术保护。摩拜公司除了采用PCT方式进行国际申请外,还通过巴黎公约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区域进行了专利布局,例如澳门和台湾等地。
截止到2017年4月5日,授权和被公开的专利总数已有36件,其中包含1件PCT国际申请以及台湾和澳门各1件,在同行中遥遥领先,具体专利分析如图表4所示,可见摩拜在推出共享单车的同时也进行了专利布局。更值得欣慰的是,当业界认识到新的商业模式迫切需要新技术来支撑的时候,对专利的追求便成为一件争先恐后的事。
根据图表4所显示的摩拜单车专利申请概况,可以很直观的得出,摩拜较注重申请发明专利以实现对摩拜单车的全方位布局和保护。
1、摩拜单车专利布局情况
首先,摩拜单车大致分为传动结构、车架、智能锁和刹车系统,针对四大模块都有不同数量的专利布局进行保护,详见图表5。
由图表5中四个模块专利申请情况,可以得出:第一,车架的外观申请量相较于其它三个模块的外观申请量最多,虽然车架的外观申请量最多,但基本结构大同小异,可以看出,车架的改进主要集中在形状特征的变化,采用外观设计专利进行保护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专利权,而且对于车架的更新结构也都可以进行快速保护;第二,智能锁的发明和实用新型的申请量皆高于其它三个模块的申请量,由于智能锁方面的技术主要涉及具体结构和开锁方法等,通过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进行可以对智能锁进行更好保护。由此可见,智能锁是摩拜专利布局的核心重点。
与此同时,智能锁是目前竞争的关键,只需要用户拿出手机扫一扫智能锁上的二维码,便可立刻解锁并骑行上路。因此,共享单车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
此外,摩拜公司还在传动结构和刹车系统两大技术上进行了一定数量的专利布局,而且这两大技术所申请的都是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由此可见,摩拜不仅在核心的智能锁上进行了专利布局,而且在周边的车架进行了外观设计专利布局以及在传动结构和刹车系统上进行了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布局,将其技术优势进行了扩展,而不是仅限于对智能锁一个技术的研发改进,在多技术领域形成技术优势。
2、智能锁的专利分析
摩拜单车的智能锁具有定位、报警、防盗三项功能,可以使单车实时定位的同时又避免了单车被盗,而且用户通过手机扫码后,信息传至云端实现自动开锁和关锁结账的功能。由第2.1节分析以及行业内的竞争方向得出,智能锁是摩拜单车的核心所在,相比于其他的共享单车而言,摩拜单车是行业内靠前使用智能锁并大获成功的共享单车,丢失率也很低。
智能锁是摩拜专利布局的关键,图表6为与智能锁相关的专利布局。
图表6中除发明专利之外其余皆已授权,根据图表6中所显示的内容,可以得出,智能锁保护内容主要分为自行车管理和控制系统、防盗锁和防盗锁系统以及车锁,其中,关于车锁的部分,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其防盗效果,可以将车锁归纳于防盗锁与防盗系统中,具体分析如图表7所示。
图表7 智能锁专利具体分析
|
车管理和控制系统 | 防盗锁和防盗系统 |
技术问题 | 自行如何更高效、更人性化的使用和管理自行车? | 如何提高自行车的防盗效果? |
技术手段 | 该自行车管理系统通过移动通信设备、云端、车载电子设备和运营策略中心之间协作而构成的通信网络,运营策略中心与云端连接,用于为云端提供自行车管理策略;移动通信设备通过无线网络与云端建立通信,云端通过无线网络与自行车载电子设备建立通信;移动通信设备经由云端对所述自行车进行控制;自行车定时向云端上报状态信息。 | 防盗监测设备包括:CPU模块,用于总体控制;时钟模块,向CPU模块提供时间信息;定位模块,向CPU模块提供定位信息;振动传感器模块,向CPU模块提供振动检测信号;锁控制模块,监测并向CPU模块报告锁状态信息,根据CPU模块的指示控制锁具的开锁;存储器,保存时钟模块提供给CPU模块的时间信息和定位模块提供给CPU模块的定位信息;收/发信模块,能够连接于无线网络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信息提供给CPU模块,并在CPU模块的控制下将时间信息和定位信息发送给外部设备。 |
根据图表7分析的两系统,其中,自行车管理和控制系统属于终端系统,用于控制管理自行车的防盗锁和防盗系统。
当新产品面市之前,企业就应该考虑核心专利的法律保护问题。由于互联网商业模式注重的是时机,若因核心技术侵权导致新产品错过最佳市场商机,企业不仅面临赔偿风波,就连新产品也会面临退市风险。到处抢占市场的摩拜单车,正被专利侵权官司缠身。
深圳呤云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呤云科技)起诉摩拜侵犯“手机扫二维码开锁”的专利权纠纷案。3月7日,该案获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和北京知识产权局立案。
根据《新浪财经》介绍,呤云科技CTO张耀光是摩拜专利侵权诉讼案中涉及专利技术的主要发明人,提起侵权纠纷的两项专利分别是“互联网门禁临时用户授权装置和方法”与“网络门禁身份识别系统和方法”,并且于3月7日发出《专利侵权纠纷处理请求受理通知书》,两项专利具体情况如图表8所示。
根据图表8,从专利整体布局的角度来看,两件专利授权后,独权内容皆增加了技术特征以对保护范围有所限缩,这势必会大大缩小独权的保护范围。具体地来讲,根据两件专利所增加的技术特征来看,例如,专利CN201310630670.7增加了“临时用户管理模块”具体如何对临时用户进行授权验证的特征,专利CN201310630798.3增加了“网络门禁身份识别装置”具体如何进行门禁权限操作的特征,而缩小保护范围可能会不利于从门禁产品跨度到单车产品上的维权。事实上,根据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对“门禁”的解释以及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Access_control)对“Access control”的解释,门禁产品所涉猎的产品并不涵盖单车,而且,在共享单车问世之前,并没有人想到要将门禁系统专用到单车上。所以就这一点而言,笔者认为把门禁系统中的用户授权装置或者身份识别装置作为智能锁使用,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并非容易想到。
摩拜单车解锁原理为:用户操作手机界面上的APP,通过扫描摩拜单车上的用于解锁的二维码向摩拜服务器发送请求解锁信息,在用户的账户无欠费、被解锁单车无故障以及被解锁单车没有被预约的情况下,摩拜服务器向摩拜单车的智能锁发出解锁指令,与此同时,智能锁将该单车的状态以及位置信息上报给摩拜服务器,并向用户使用的APP发送计费结果等信息,便于用户实时掌握该单车的动态,如图表9所示。
根据图表9以及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摩拜单车的整个运行系统的核心点在于:用户使用的移动终端、摩拜服务器以及摩拜单车的智能锁,这三者之间交互运作。
而图表8中显示的两项专利,互联网门禁临时用户授权装置的核心点在于:通信终端以及临时用户授权装置,网络门禁身份识别系统的核心点在于:通信终端、门禁身份识别装置以及门禁权限执行模块,其中,临时用户授权装置可以理解为隐含“门禁权限执行模块”。如果将“门禁权限执行模块”的解释扩大到包含“智能锁”,那么摩拜侵权的可能性将会增大,这也就是本侵权案件最受争议的关键点。
具体来看,专利CN201310630670.7增加了“临时用户管理模块”具体如何对临时用户进行授权验证的特征,即通过对临时用户授权范围与发起方具备的临时用户授权范围进行比对以确定是否存在交集,从而判断是否通过验证,而“智能锁”是通过解锁信息的完全一致实现,并不需要确定是否存在交集,因此,二者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专利CN201310630798.3虽然增加了“网络门禁身份识别装置”具体如何进行门禁权限操作的特征,即网络门禁身份识别装置处理终端的注册并向通信终端发送用户门禁身份标识,根据存储的用户门禁身份标识发起开门请求,在通信终端发出开门请求时进行门禁身份标识的合法性验证、处理开门请求,而智能锁接收到的开锁指令是源于摩拜单车车身上已有的解锁二维码,该解锁二维码中含有的解锁信息是与本车智能锁相匹配的开锁信息并且共享,当解锁智能锁时,无需验证用户的身份,也不需要通过移动终端另外获取开锁密钥匙,因此,二者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结合以上分析,从技术上来看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是否存在侵权还是要对智能锁的具体技术进行分解并就智能锁的具体技术与上述两件专利进行一一比对,才能确定。当然,摩拜公司同时可以采用无效上述两件专利的策略。
目前,摩拜单车家共享单车开始发展海外市场,但就目前来看,国外专利布局存在很大空缺,如果真想在国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国外的专利布局是万万不能缺少的,尤其是智能锁的专利布局。
根据2.2节对摩拜智能锁的专利分析以及第三节摩拜单车的专利诉讼分析,可以得出,智能锁依然存在较大的挖掘与布局空间,具体如下:
停放偏僻
技术问题:现在很多人为了个人便利,将摩拜单车骑行至小区内,甚至停放在楼道内,更严重的采用私人锁将单车锁起来,便于接下来的直接使用,这严重影响违背了摩拜单车的“共享”理念,当然,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摩拜一家;
解决方案:智能锁设置自动监测模块,该模块还可与报警模块连接,对于超出存放区域的单车自动上锁,让其无法使用,并通过APP界面或者微信或者短信对其进行提醒,同时在信用上实施减分制度,以示警戒,让用户充分意识到规范停放单车的重要性。
费用扣除延时长
技术问题:应该有很多人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摩拜单车上锁后,明明已经听到上锁的提示音,但手机APP界面始终处于骑行状态,这势必会让人产生一种担忧,是否单车出了故障?如果无法正常结账,其他人开锁后,依然扣除自己的资金该怎么办?
解决方案:一方面,软件上,简化控制系统,提高程序运行的速度;另一方面,还可以增设一提示模块,用于检测是否存在延时结算,如果存在,则向APP用户端发送单车故障或者正常信息,便于使用者快速做出判断与处理。
2017年5月,共享单车“第一股”永安行即在上市前夕,因专利侵权纠纷发布暂缓上市路演的公告(2017年6月6日,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判定永安行不侵权)。
下一个面对专利侵权纠纷的共享单车会是谁?共享单车们,跑马圈地时,在上路前,做好专利布局了吗?
在全球专利战频发的世界大环境下,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迅速提升。专利不仅可以应用于产品盈利,还可以在国内外市场争夺话语权,制衡竞争对手。企业若无视专利布局,其苦心争夺的市场蛋糕,很可能只能分享给他人,其费尽心力占据了市场,却可能要面临在一夜间将产品“回炉重造”的窘迫,而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将犹如海市蜃楼,瞬间消失无踪。
很多时候,只有当我们“遭遇过”或者正在“遭遇”专利诉讼的时候,我们才明白专利的这点事儿:产品面世之前专利先行的重要性以及专利文献上的每一个字的重要性,无论是企业、单位以及个人都应把握专利申请时机,研发与专利并行,而撰写专利文献的人员更应把握好专利布局。当然,笔者更希望广大企业不要用诉讼作为代价就能明白专利的这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