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华为:被美国“洗白”,在欧洲绽放

2018年09月03日

7月31日,华为发布2018年上半年度经营业绩: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2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上半年,荣耀品牌海外手机销量同比增长150%,印度销量同比增长300%,华为及荣耀在俄罗斯智能手机销售市场上超越三星首次获得领先地位......而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上半年中国国内手机市场出货总量1.96亿部,同比下降17.8%的业绩。

身为科技公司,华为2017年在专利技术积累方面的成绩同样亮眼:在中国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293件,位列第二;申请PCT国际专利4024件,位列第一;向欧洲专利局申请专利2398件,超越西门子、LG、三星、高通等,位列第一。


华为近五年来欧洲专利申请情况






作为“小鲜肉”,华为似乎开始与三星、爱立信等老牌科技巨头拼技术、比实力,并在知识产权上与巨头们较起真来,甚至有传言华为已开始向苹果公司收取高额的专利许可费。华为在众人眼中的“高富帅”形象,的确很难让人相信:十多年前开拓欧洲市场之初,客户根本“看不上”华为;面对思科蓄谋已久、突如其来的专利诉讼,华为内部充满悲观情绪,简直慌得一比;即便手握七万件专利,华为还是得乖乖交上“买路钱”。

一起来看看,华为的“绽放”之旅。

欧洲客户曾说:未来五年内看不到和华为合作的可能
2014年,时任思科CEO的钱伯斯曾邀任正非访问美国,任笑答,“美国暂时去不了,美国是一个小市场......”“我们先去欧洲喝咖啡,欧洲更浪漫一些......”。(《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当时,如果将时间退回到十年前,欧洲这杯苦咖啡,对华为来说可一点都不浪漫。

华为现任西欧地区部总裁彭博在《西欧地区部总裁忆华为欧洲市场十年拓展》一文中回忆早期拓展西欧市场的经历:

“我们在海外拓展的最初目标,就是要消除海外客户对中国人能不能做系统网络设备、做高科技产品的疑虑和信心。”

2005年,德国客户对华为这个东方公司根本提不起兴趣,为了见客户一面,华为员工只能连续往返飞行于Newbury、杜塞、米兰和马德里四个城市之间,期待在机场或飞机上“偶遇”客户。连飞七次的“偶遇”换来的是客户毫不留情地打击:“在未来的五年内,看不到在我的这个领域里使用华为产品的可能性......”

在看不到任何合作可能的情况下,华为却“及时”收到了德国某传统电信厂家分别发给客户和华为的正式律师函,警告华为和他们之间还有专利问题未解决,如果客户要在德国使用或者测试华为设备,他们会保留一切起诉的权利。因为竞争对手IPR授权协议的问题,原本决定在德国开的实验局迅速进入冰冻状态。

2005年至2010年,华为花五年时间才终于敲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通过不懈沟通和技术实力展示,逐步消释了客户对这个来自遥远东方的公司的“疑虑、排斥、不安和抗拒”,改变了“刻板印象”,建立了中国企业也能做高科技产品的信心。

遭遇思科专利诉讼:”灭顶之灾”抑或“洗白神器“?

20世纪初,华为想出海争夺市场,不光客户不信任、不接纳,竞争对手还毫不留情地想要催毁之以绝后患。

2003年1月22日,全球数据通信巨头企业思科,在缜密谋划一年后,起诉华为侵犯其知识产权。长达70多页的起诉书几乎涵盖了全部的知识产权法类别。一时间,媒体一边倒地将华为视为“丑陋的小偷”、“技术窃贼”,华为似乎陷入了“灭顶之灾”。诉讼和媒体舆论对华为造成了巨大压力,一时间公司内部弥漫着悲观情绪。仓促应战的华为,在充分尊重国际规则和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以昂贵的价格聘请法律顾问,最终实现了双方的和解。这个没能被老牌科技巨头打趴下的事实,成为对华为技术实力最好的宣传。耗时一年半的知识产权诉讼,最终将华为“洗白”了。

华为公司常务副总裁徐直军曾说,当年(遭遇思科诉讼时)华为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并不清晰,对来自于强大竞争对手的指控毫无心理准备。如今,华为每年至少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3940亿元。随着持续的专利布局和专业团队的搭建,华为已经能从容应对“家常便饭”似的专利诉讼了。

华为法务部拥有员工近千人,法务部包括两大块:一个是律师部门,一个是知识产权部门。2014年,华为知识产权团队已超过300人,分布于深圳、北京、上海、南京、西安,以及美国的达拉斯、硅谷,德国的慕尼黑,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加拿大的渥太华。

曾经,有几十家巨头企业要求将华为1%-5%的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专利许可费;曾经,因为知识产权问题,华为在3年间被告了54次。在竞争对手不依不饶的强压下和内部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下,华为积累了足够的底气对科技巨头说“NO”——2017年华为诉三星专利侵权案,法院认定三星侵犯华为的专利权,最终判决三星向华为赔偿8000万元!

7万件专利:关键筹码,制衡利器
1997年,任正非在访问贝尔实验室时曾饱含热泪地说:“10多年前我听说贝尔实验室一天发明一项专利,现在每天平均三项,实在太了不起了!我对贝尔实验室的感情胜过爱情......”(《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在一股胜似“爱情”力量的强烈驱动下,20年后,华为在专利领域取得了丰实硕果。截至2017年底,华为已经累计专利授权74307件专利;申请中国专利64091件,外国专利申请累计48758件,其中90%以上均为发明型专利。

即便如此,华为依然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与大多中国企业一样,作为创新领域的“后进者”,其先天性地丧失了获得基础专利的先机。通信领域这座专利技术大山的山脚、山腰早已被竞争对手包围了,在不放弃基础研究的前提下,华为主要做的是在西方公司的成果上进行功能、特性上的改进和集成能力的提升,通过严密专利布局,争取占领山顶,在谈判桌上获得话语权。在尊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华为每年向西方公司支付大额的专利许可费。当然,以几亿美元的专利许可费用换数百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对华为来说,专利是“核武器”,也是与对手平起平坐、公平谈判的关键筹码。正因有了强大的专利积累和对国际规则的充分了解,在“世界专利战”中,华为才能一方面乖乖交“买路钱”,一方面挺直腰杆维权。无疑,华为长期的技术积累,已经能够支撑其在专利战中赢得一定的话语权,打好漂亮的防御战与保卫战,在全球信息技术的大棋盘上,扮演一颗举足轻重的棋子的角色。

相较于友商思科、爱立信等公司,华为属于创新领域的后进者。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一家优秀的企业。起步虽晚,通过不懈地技术沉淀,也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话语权,赢得客户尊重和信任。在世界专利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可怕的是,再不起步,就垮了!

返回
上一篇:习近平向2018年“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致贺信 下一篇:重磅!2017年C10城市PNID指数排行榜发布,深圳居首位